有着2000年到3000年的历史中医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诊断和治疗病症。中医对人体的理解是根据道教所描述的宇宙,并且病症的治疗是根据综合症状的诊断和分化。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把 人的器官作为人体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传统中药治疗开始于整个系统的分析,然后通过重新调整器官的功能并且改正病理的变化。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分为针灸,拔罐,中药等。我主要会介绍中医的中药。   

    一、朴素的整体观(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中药的应用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症状和体征。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人体健康。  药物种类甚多,每一药物都有一定适应范围,如黄芪补气,大黄通便,那么补气,通便分别是黄芪,大黄的治疗作用,这些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而产生的,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这些特性(偏性)即中药的性能,也就是中药的药物作用。即药性,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1.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Join now!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古时有神农乃数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说明了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必须要尝试各类叶、草、根、茎、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产物,例如有泻、镇静、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质,并品尝到各种物质的不同滋味,当人们发生疾病时,根据经验利用这些物质来医治疾病,经无数次反复实践,某些天然产物就成了医治疾病的药物,并总结出药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五味是由味觉所得,或由治疗味觉所得,或由治疗效果而确定的。

 

    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上述五味,作用各异,然其中某些药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每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气、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须二者综合而观之,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之异。   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尚有某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生地黄甘苦寒等。这种情况说明了药物之性味是复杂的,也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一药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长于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作为解表药,故首列辛味。尚有补益强壮作用,常合补益之品同用,此为甘味之功。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则辛甘温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为辛甘温。当归为常用补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温,并有活血调经之力,此辛味应之,故当归性味定为甘辛温。药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辩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

其六,用药有兵法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多么催人深思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同时他认为与西药相比,传统中药虽综合疗效较好一般而言,传统的中药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躁、配伍反畏等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当中药和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药等称为现代中药。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全身进行调理,讲究的是提高病人自身的免疫力。举个例子吧。如果有个癌症患者,西医的疗法是用药物杀死癌细胞。但是,很多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将其他有用的细胞杀死了。如果用中药来治疗癌症,虽然癌细胞没有减少。但是吃了中药后可以下地劳动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精神也愉悦了,这就是中药的作用。难道你不称这个是疗效?这显然是有疗效的,既然是有疗效那便是科学的。很多人对传统中药的作用带着问号,因为,传统中药靠的就是中医的经验,没有什么定性的标准让大家一目了然。现代中药就是要解决传统中药的问题。中医药自己要发展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这也是发展现代中药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很多人都认为中药是好的,有用的,但是却不认识、不理解它。发展现代中药,就是要将现代中药发展成既能治好病,又能用通俗语言说清楚疗效的药物。也就是要消除迷惑,将传统的带问号的中药变成现代的带感叹号的中药。

感冒了,中药、西药你如何选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目前,市场上感冒药大致有百余种,但无非是中药、西药、中西药复方制剂三大类。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所以中药和西药对感冒的治疗各有其特点。西药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其成分大多针对感冒的主要症状单独使用或复合制剂,如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双氯芬酸等治疗发热、全身疼痛;用血管收缩药伪麻黄碱等减轻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用止咳药右美沙芬等缓解感冒的咳嗽症状;用抗组胺药扑尔

   中药见效慢西药有副作用 ”中药治本西药治标有药是中西混合。敏或苯海拉明等减少鼻黏膜液体分泌,治疗打喷嚏、流涕等。这些西药感冒药的特点是在缓解症状方面针对性较强、作用较快,缺点是大多对病毒无治疗作用。另外,各种西药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其中的抗组胺成分可使人嗜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 者、孕妇不宜使用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而甲亢、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含血管收缩成分的感冒药等。而中药对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同 时,由于其具有解表清热、散寒祛湿、发汗等作用,可改善感冒的一般症状,并且通过有效配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冒literatures uses and trusts chinese medicine too, it had been part of their life. the famous         ·        《红楼梦》中的五大养生方法

传统中药特点 众所周知,中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药性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这种作用机理,被前人称之为以偏纠偏

    现代中药特点

    现代中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对每一味中药的成分、含量、药理以及作用于人体的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药材的种植、组方、临床验证、生产以及销售都严格按照可控的指标来进行。

    现代中药在栽培上,要求生产原料基地化、规范化、质量稳定。在组方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整体出发,从器官、组织、分子水平探讨组方机理。现代中药的临床验证,不仅观察人体整体上的综合反应,而且还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更深入的观察研究,既克服了传统医药的盲目性、模糊性,又具有现代医学的准确性、精密性。

    经过严格栽培,准确的组方,全面、系统、立体的临床验证,严格按GMP要求进入生产环节,现代中药在药材的采集、生产工艺、卫生、质量可控等方面均有保证。

中药外用好处多

一、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内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二、对胃肠道无损伤:病人服药,首先入胃再吸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损伤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况不好,又非要服药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药,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两难局面。那么药物外治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的痉对许多病人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治病不苦口

三、对肝肾刺激小:不管内服何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一些毒性产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毒、分解而通过肾脏排泄,这对于原先肝肾有疾病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药外治,大多经过皮肤、粘膜吸收,药物的成分进入体内已经通过一层屏障的过滤,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对肝、肾的损害大多已非常小,

因此外治法作用的不单是药物有效成分的体表吸收,它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特定部位、穴位的刺激,从而疏通经络、调理经气、调整机能,可以起到与针炙推拿同样的作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中药外用大多作用于人体经穴和特定部位,而这些大多是易于辩论的部位,操作也比较容易掌握,只要加以学习、注意,大多自己就可操作,比如药枕疗法、敷脐法、敷足心法、敷肝区法、点眼法,塞耳鼻法

使用本中药四大好处    一、不打针、不开刀、不影响患者工作(包括重体力劳动)、对人体无损伤 、无毒副作用,组方科学,疗效确切,纯中药制剂。

    二、用药疗程短,见效快,三天见效,七天排石,一般病情用药一个疗程(10天)可以治愈。

    三、消炎止痛,标本兼治。本品可软坚散结,排石消炎,疏肝利胆,利尿通淋,具有很强的溶石、排石作用。西医的好处很多,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治病特快,效果很好,吃了消炎药,一会细菌数量就下降,数字与病直接联系起来了,人们都说西医是科学。但是吃了中药,也能治病,由于中药见效慢,或者是人们找不到中药能治病的机制,人们说中医不是科学,很多人不相信中医。所以在科学的今天,西医的发展很快,有没有人想过西药的坏处,西医的过渡发展,会给未来的人类带来什么结果。  为了说清楚西药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先说清楚为什么中医能治病。  我们说地球上的生命,特别是人类生命都是和地球的五大板块的信息相联系的。地球有五大板块,人体有五个器官,其它植物、动物也有五大板块支持。所以人类食用地球上的生物,可以使自己的各个器官同时生长受益,但是不同的植物、动物,让人的不同器官受益的比例不同。有的食用以后,更有利于的生长,有的食用以后更有利的生长。这是中医用不同植物,不同动物部分治病的原理。由于是自然食品,在有利于肝生长的同时,也照照顾到了其它器官的生长,所以中医治病的同时,对人体伤害要小一些。  西药大多是化学制品,不是天然食品,治病时疗效非常好,可以让某一个器官环境快速改变,生长,但是它照顾不到其它器官的生长,长期食用,会让某一器官过份生长,等到人体不能控制生长的时候,就转化为医学上的了。无论是哪一种化学食品,或者是化学药品,都会让人体的某一器官过份生长,转变为癌症。 当然,不是长期食品同一种化学食品,不会让某一器官过份生长,大家不同担心。这也是西药的坏处。 分析可知,科学发展的明天,将是人类治病历史回归中医、草医。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产业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将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疾病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能事半功倍,收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与此同时,有关医学药剂专业人士却发现,有些中西药混用可能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严重者甚至足以让人送命。据有关人士介绍,在常用药物中,混用中西药应注意:中药贝母和西药氨茶碱同用能造成中毒;中药小活络丹、香连丸、川贝枇杷露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654—2同用,会增强生物碱的毒性;中药冠心苏合丸和西药亚硝酸异戊酯同用,能生成含汞离子的有毒沉淀物;中药朱砂安神丸和西药三溴合剂、硫酸亚铁合用,能生成溴化汞、硫化汞等有毒物质;中药山楂、乌梅、五味子等与西药磺胺类合用易引起尿闭或血尿;中药人参与西药鲁米那、水合氯醛等镇静止痉药合用,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有,严重者足以致命。而中成药六神丸、益心丹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合用则可导致心脏骤停;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合用会导致呼吸衰竭,后果十分严重。因此,人们在中西药混用时,务必要遵从医嘱,切不可鲁莽行事,以免给自己的生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另外,中药石膏、代赭石、龙骨等与西药四环素,中药黄连上清丸与维生素b1,中药麻仁丸与西药胃舒平,中药元胡止痛与西药咖啡因,中药五味子与西药呋喃坦啶,中药牛黄解毒片与西药新霉素等均不宜合用。这是因为有些中西药联合应用,虽不足以致命,但却会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副作用,故人们必须予以高度注意,谨防自己的身体健康遭受不必要的危害。

中西药的主要差别

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中医药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药学则从微观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而不能统帅和包括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同化西医药,西医药不可能同化中医药。也可以说,中医药博大精深,再有200年,西医药也赶不上、也理解不了中医芭。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依靠对象不同: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菌素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西医是对抗医学,中医是中庸医学。毒副作用问题: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有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的PPA又是一例/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草,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

This is a preview of the whole essay